来源:中央统战部
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优势,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问题,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复旦大学谢遐龄教授在《论作为政治制度的统一战线》研究课题中提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社会的特色所在”。现将有关内容摘要如下: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命脉所在。这是由共产主义事业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列宁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事业中,除了组织,没有其他武器。也就是说,组织是党的事业的根本途径、根本方式。建党是组织,建军是组织,建设统一战线也是组织。毛泽东一贯重视组织,并号召:“全国同胞们,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组织。这一根本性质不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夺取生产资料,掌握了一切资源而改变。绝不能因为现在处于执政地位而削弱乃至放弃组织这一根本方式。
组织的第一环节是建党,即建设整个组建社会工作的核心。再就是建军,保障组建社会工作得以开展。在中央苏区时代(1930年代),开始以工农武装进行城市暴动夺取的小城市,都守不住。众多经验证明必须有军队支持才能建立红色根据地。有党的领导,有红军保障,才能组织农会工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才谈得上组织统一战线。上述三者是建立红色政权缺一不可的前提。
在苏联,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思想,从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应该有个机构的思路,把这个机构分解成“传动装置”、“杠杆”、“指导力量”,设想了政治发展的组建方案:“工会是无产阶级的群众组织,它首先在生产方面把党同本阶级联系起来;苏维埃是劳动者的群众组织,它首先在国家事务方面把党同劳动者联系起来;合作社主要是农民的群众组织,它首先在经济方面,在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把党同农民群众联系起来;青年团是工农青年的群众组织,它的使命就是帮助无产阶级先锋队对新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并培养青年后备军;最后,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主要指导力量,它的使命是领导这一切群众组织,——大体说来,专政‘机构’的情况,‘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情况就是如此。”
在斯大林的思路中缺少统一战线环节。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建立的政权与苏联的不同之处。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特点上则是统一战线的。除了斯大林提到的工农、青年,中国共产党还注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甚至大资产阶级中可以团结的力量,并把这些力量联合起来乃至组织到政权中。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政治势力构成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及阶级结构随之变化,然而统一战线仍然是法宝,不仅受到重视,而且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组织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两个爱国者的各界代表人物,发挥了最广泛地组织中国政治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组织中国社会的重要环节。
需要重视的是,统一战线必须注重发展进步势力,或党的依靠力量。进步势力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发展进步势力是发展统一战线的基础环节,包括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各种民众组织建设和民众的政治动员、组织动员。工农联盟属于统一战线中进步势力之主干成份。做好工农联盟的工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但目前的人民政协中,有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但没有农会。
党组织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骨干成份,党组织与社会不可分离、是一体的。党在组织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的同时也就是组建社会。这就是说,我国社会的结构特性,既有党组织为其骨干,也有统一战线为其内容。统一战线不仅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内涵,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内涵。
在城乡基层民主建设中,要以党建为核心;要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如工会、农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合作社、协会、商会、各种公益组织等等;还要发展统一战线,把各方面人士和各种社会组织团结起来、汇总领导。基层的政治发展离不开统一战线。有统一战线才有民主。目前基层政治建设多把重心放在党支部建设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上而忽视统一战线的情况。没有统一战线内涵的居民自治组织会缺少执行能力,从而缺少自治性质。
上一条: 统一战线实践科学发展的创新工程下一条: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基础